> 首页 > 中国新闻

医保怎么报销、租房合同注意啥……中国大学生盼高校开“生活常识课”

医保报销、租房合同、就业求职、人际关系等生活常识是大学生独立生活后必须面对的课题。此前,南京传媒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引发热议,不少网民表示“太需要了”“请开成线上公开课”等。近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中,89.27%受访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81.19%受访者表示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自己愿意选修。

6月18日,2025年第十期“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现场对接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人力资源市场举行,图为求职者在招聘会现场。(图片来源:中新社)

北京《中国青年报》6月30日报道,进入大学后,医保报销、租房合同、HPV疫苗预约等原本陌生的生活领域,逐渐成为武汉大学的王心怡主动探索的课题。她介绍,武汉大学开设的常识类课程主要覆盖健康领域,针对其他大学生所需日常知识,学校会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举办讲座,对毕业生简历优化的指导尤其受到欢迎。

中国政法大学的王靖梓“很羡慕”那些开设了生活常识课程的高校。她记得自己刚到北京读书时,因为不清楚大学生公费医疗是什么,也不知道怎么使用、怎么报销,生病了就在校医院和定点医院之间晕头转向地来回跑。毕业前找房,因为没什么经验,她只能从社交媒体上找经验帖、做攻略,或者找熟悉的、有经验的同学和学长取经。“租房的时候虽然没踩坑,但是第一次租房还是很忐忑的,在小红书上做了很久的攻略。”

傅怡强开设《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的初衷,源于多年来和学生的相处。“有毕业生回来看我,向我抱怨自己租房被坑了,虚假房源、结算时不退押金等情况不少。”也有大学生向傅怡强吐槽,自己上了4年大学,到社会上却什么都不知道,五险一金、工资福利都不懂,面对HR的提问只能回复“好的”。

安徽外国语学院的谢心月认为开设这类课程非常必要。“我马上要大四了,不管是在校园还是步入社会,学习常识既能提升我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也能增强我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安徽外国语学院设置了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学生可以在这里了解不少生活常识,如反诈知识、求职信息和人际交往等。

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认为生活常识课能帮助自己解决不少问题,包括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85.10%)、保障自身健康与安全(77.90%)、掌握职场入门技能(76.96%)、减少初入社会的迷茫(65.01%)、改善社交人际关系(64.94%)等。

北京《光明日报》援引常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徐高明的话报道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至少要达成三个目标:从工作方面看,应为学生未来就业做准备,让学生具有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能力;从公共事务方面看,应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文明素养的高素质公民,深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从生活方面看,应致力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培育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让他们在充实生活中感受幸福的真谛。”徐高明指出,以往高等教育更多强调为工作做准备和为社会作贡献这两个教育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为幸福生活奠基的目标。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讲师赵阔表示,大学教育需要在社交能力、情感能力、主动应变能力及奉献精神等非认知能力方面下功夫。“在这个技术加速迭代的时代,大学不仅应教会人们如何与自己相处,还要教会人们如何与来自不同代际、地区与文化的人群和谐共处,这些‘软技能’是个体建立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必需品。”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分享到:

版权声明

33新闻网转载的内容,版权归新闻原信源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网立场。

本网站的所有内容仅供参考,33新闻网不对因使用本网站内容或依赖本网站信息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责任。

如需将本网站原创内容用于商业用或其他用途,请事先联系Channel 33新西兰中文电视台获取书面授权。联系方式:info@nzcmg.co.nz